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交通違規記點記次新制宣導與懶人包

【記者林獻元台中報導】為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台中市政府致力於推廣能源轉型,積極推動多元再生能源,以減少對傳統火力發電的依賴並減少空氣污染問題。台中市政府水利局與豐澕能環股份有限公司、捷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響應並共同合作,首創於市管區域排水設置小水力發電設施,首座案場「食水嵙溪小水力發電廠」預計於今年底前完工,將為地方提供更多清潔能源,同時堅守水資源永續發展和節能減碳的理念,更實現了排水設施的多功能應用。
 
水利局長范世億表示,水利局成立「台中市小水力發電開發計畫」,採公私協力模式,與合作廠商簽訂長達20年的合作契約,由開發公司全額出資,未來營運收益則依契約簽訂比例反饋市府,市府則提供公部門相關資源。首座案場食水嵙溪小水力發電廠預計於今年底前完工,裝置容量為185KW,依據經濟部訂定之「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換算,可產生約1,000張綠電憑證,發電完成後將由民間企業收購綠電及綠電憑證,共同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並達成多贏局面。
 
范世億指出,小水力發電設施的選址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必須擁有穩定且充足的水量和高水頭等特點,方能滿足開發需求,這些條件在市管區域排水中需做規劃調查,為尋找合適的開發場址,水利局與合作廠商辦理多次現場勘查進行潛力點場址評估,最後選擇食水嵙溪排水為首座小水力發電廠的建設地點。
 
水利局進一步指出,電廠場址位於石岡壩水資源回收中心旁,恰為台中市著名觀光景點「東豐綠色隧道」的中繼站,未來將設置現場解說牌,讓路過遊玩的民眾透過解說牌及電廠設置了解小水力發電的原理,也成為環境教育的最佳場域。
 
豐澕能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孟勳表示,此次水力發電為台灣引用虹吸式小水力發電機組的首例,其將水由上水引落至下池,無需額外增加壓力管線及開挖工程,也無需開挖旁通水道,是對既有水利設施影響最少的一種水力發電設備。而在於生物友善部分,河道截水溝的施作並未截斷全段河道,特地預留側旁的生物通道以利生物通行,此外,河床如何避免小型生物流入截水溝內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細節,因此營造友善環境,讓生態與小水力發電共存,也都是此工程的重要課題。
 
范世億進一步表示,水力發電可持續24小時發電,為再生能源當中最具優勢且穩定性較高的能源,可排除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等在夜晚或無風期間效能較低的問題,且通常具有較高的能量轉換效率。為推廣綠能開發政策,水利局早在110年東大溪水環境改善計畫當中,即開始實施微水力發電示範項目,藉由地形高差將水質處理的礫間淨化水以專管重力排放方式,設置裝置容量為1.2kW之微水力發電設施,一天約可產生30度電力供周遭景觀燈使用,並可作為環境教育素材。
 
范世億指出,另為持續落實綠能永續理念,市府持續盤點台中市轄管之區域排水潛力點,辦理可行性評估及開發計畫,未來水利局也將持續努力,為地方的環境永續做出更多的貢獻,以實現台中市的綠色未來。

分享

市議員黃守達、王立任、謝志忠、張玉嬿關心台中市石虎保育狀況

郭董,你就讓他們玩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