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度第2期(4月)自辦職前訓練招訓簡章
連佳振
顏建程
國土計畫
114年度第2期(4月)自辦職前訓練招訓簡章
連佳振
顏建程
國土計畫

【記者張原銘、張皓傑台中報導】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2015年頒布實施至今,已屆滿10周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於7月23日至24日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保存與永續人類共同記憶-2025年水下文化資產國際研討會」,邀請20餘名來自美國、荷蘭、西班牙、日本、韓國與澳洲等地重量級的水下文化資產領域代表,與國內專家學者從國際相關案例,廣泛討論新興科技、海洋空間規劃與水下文化資產法制及實際執行問題。
 
研討會開場首先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十年:續寫海洋永恆篇章」為題,分享臺灣10年來在法制體系的重要成果,以及未來的方向。接著由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帶來「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跨域科學應用」講座,講演我國現行應用於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監測之科技應用及國際趨勢。
 
文資局局長陳濟民表示,臺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制度、技術與研究能量在10年來已積累初步基礎,期待透過國際交流與跨域協作,深化在地治理、強化社會參與,激發更多創新合作及社會參與的可能。國海院院長陳璋玲也說明,《國家海洋科技營運中心設置條例》已於今年6月17日三讀通過,未來該中心成立後,將扮演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與研究中重要的協助角色。
 
此次盛會亦邀請國內外重要水下文化資產保護推手,如代表美國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制定會議,也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前任法律顧問Ole Varmer,他以美國國家海洋保護區為題分享如何讓文化與生態海洋遺產共存共榮。而國內有20年以上水下考古經驗,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特聘研究講座的教授臧振華也為與會者進行專題演講,分享「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的現狀、問題與展望」。講者們深入且跨域的分析與研究,為臺灣水下文資保存帶來啟發性的指引與方向。
 
本次研討會分為六大主題,在海洋環境議題部分的「水下文化資產與海洋空間規劃」、「水下文化資產與氣候變遷」,探討海洋空間規劃、全球氣候變遷與水下考古的關係;在水下文資保存與新興技術議題的部分,包含「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區管理」、「水下文化資產公眾參與」、「水下考古發掘出水或現地保存案例」及「岸際水下考古調查技術」,研析如何透過科學或知識系統提升,發展更具韌性的保存維護策略,以及未來臺灣監測保護管理之方向。
 
研討會亦特別安排了「臺灣水下文化資產未來潛力發展」圓桌論壇,邀請本次與會之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全球視野下,自政策、技術到實務經驗,提供前瞻性建議與行動方針,激發更多創新合作、在地治理及社會參與的可能。
 
期盼將臺灣海域中珍貴的歷史記憶,能透過本次匯聚專業知識與文化願景的盛會,從深度對話與多元交流中凝聚國際共識,牽起世界共同情感連結,為臺灣未來在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保存、管理與推廣上注入新思維與能量,讓我國水下文化資產邁向永續發展。

分享

台中市優質水蜜桃評鑑結果出爐 農友汪煥洲榮獲水蜜桃達人

客庄一夏動起來-中臺科大與山線社大辦客語夏令營掀起山城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