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銘德/新竹報導】新竹市長和宮是國家三級古蹟,附設的「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收藏品皆是重量級宗教文物,自2020年7月開館,在屆滿五年之際,推出「尋覓知音:新竹南管文物展」,於今(13)日下午舉辦特展開幕儀式,上百名「知音」從臺灣各地前來追想新竹南管舊事,並聆聽已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南管古樂。
「南管」本是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地方樂曲,隨著移民傳揚於臺灣、東南亞等地。清康熙時間,率族人自金門到竹塹拓墾的王世傑,即是泉州府同安縣人;清末至日治時期,竹塹城居民中,泉州移民的後裔即佔八成以上。文獻記載,竹塹地區最遲在清朝道光年間已有南管館閣,傳唱至今已有200餘年。早年泉州裔居民「鄉音無改」的南管樂曲,在步調緊湊的科技城中日益稀微;現今,新竹人已難再隨處聽聞泉州音、南管曲。
早年,「玉隆堂」、「崇孟社」活動範圍即在長和宮周遭,「長和南樂社」甚至即創設於長和宮;「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近年受贈、受託保存多件新竹南管館閣文物、文獻,特籌畫此次南管文物展。展題中「知音」二字,取自雅好古樂的竹塹先賢林占梅(字雪邨)書跡。以林占梅所書「知音」二字為展題關鍵詞,不僅因為清國時期的「金興堂」、「集賓社」與潛園林家有關,更有意借此二字「尋覓知音」,帶領參觀者尋覓竹塹的泉州鄉音、南管樂音。
展場雖然空間有限,卻展示了多件呈顯竹塹特色的南管文物。除了按照南管「御前清客」唱曲規製陳設太師椅、踏獅、綵傘,展品中還有館藏昭和七年(1932)「玉隆堂重新創設條件氏名簿」原件,是清光緒年間創立的「玉隆堂」改組時的組織章程和會員名冊,是新竹南管發展的重要物證。多冊超過100年的南管樂曲抄本,用毛筆載錄唱詞、音階、琵琶指法和節奏,是認識傳統古樂難得的教材。一對「長和南樂社」的「烏紗燈」,出自1990年榮獲教育部第六屆「傳統藝術薪傳獎」的新竹南管樂人謝水木(1922-2008)之手,是新竹謝家五代相承的廈門式「傘燈」的代表作。此外還有「玉隆堂」的刺繡大彩、「閩聲社」孟府郎君雕像,都是近年難得展現在市民眼前的南管文物。
代理市長邱臣遠說,文化的保存並非只是將古物靜置於展櫃中,而是透過策展者的巧思、教育推廣及與觀眾的互動,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此次《尋覓知音》不僅成功傳遞了南管文化的美與意義,也讓更多人理解「知音」不只在聽,更在了解其深奧的文化,並喚起年輕世代及南管愛好者的共鳴,透過聲音、視覺與文物的全方位體驗,重新認識這份傳統藝術的細膩與雅致。市府將持續推動傳統藝術活化,扶植在地團體,讓文化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長和宮主任委員楊金土表示,南管不只是音樂,更是信仰、情感與族群連結的載體。清末至日治初期,竹塹城居民中,泉州移民的後裔即佔八成以上,時至今日,竹市街頭仍可聽見保有同安特徵的泉州口音,隨著移民的拓墾及族裔的繁衍,原屬於泉州、廈門的傳統音樂「南管」,也傳唱於竹塹城內外。
此次特展,徵得新竹市文化局同意,在展廳播放1999年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發行的《塹城南音舊事》完整紀錄影片。開幕式前的「序曲」,安排拍攝臺灣首部南管紀錄片的陳詩芸導演,前來放映大受好評的作品《南聲囝仔》,並於映後分享拍攝經驗及感想。下午的開幕式,邀請了《南聲囝仔》紀錄的主角臺南「南聲社」張栢仲老師及傳習有成的年輕學生們,比照春、秋二季「郎君祭」之後的「整絃」活動,到文物館現場唱奏。竹塹與府城臺南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南管樂音也曾在兩地傳揚。藉著紀錄片與「南聲社」的唱奏,觀摩臺南傳習南管的成功經驗,鼓舞了新竹絃友重振南管的熱忱,加深身為彼此「知音」的情誼,也讓第一次聆聽南管樂曲的與會者,紛紛成為南管新的一群「知音」。開幕式及唱奏會在下午四點半結束,參與者享受了典雅、溫馨,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夏日午後。
本特展自即日起開放免費參觀,展期至明年(2026年)6月30日,不僅歡迎原本已是南管絃友的參觀者前來回味腦海中不曾斷絕的樂音,也適合未曾接觸南管的參觀者,藉由文物、影音及樂器體驗,認識極具地方特色的悠雅古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