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民進黨台中市議員施志昌14日於議會都建水業務質詢時,針對大甲、大安、外埔地區的未來發展藍圖提出質詢,呼籲市府將「公設通盤檢討」與「鄉村區整體規劃」結合「地方創生」的整合思維,不應僅止於土地規劃或重劃調整,而應成為實踐產業、居住與生活機能的具體平台。
市議員施志昌指出,大甲、大安、外埔三區面臨少子化、資源投入不均與青年人口外流等嚴峻挑戰,若不積極回應,恐將錯失轉型契機。他強調:「國土規劃不該只是圖面調整,更要引領地方走向永續與創新的未來。」
針對目前大甲、大安、外埔地區多數公設用地長期未開發或使用效益不彰,施志昌主張應導入創生導向三大原則來進行公設通盤檢討:第一,與在地產業對接:結合地方特色農產,轉作農產展售與加工示範基地。第二,回應人口結構調整:發展高齡友善照護空間、社區共食中心與小型社福空間,真正服務在地需求。最後,整合文化資源:活化大甲媽祖文化、海洋資源等,打造文化創生廊帶。
施志昌也援引日本名取市與鯖江市的成功案例,說明市地重劃結合地方創生的可行性與成效,如宮城縣名取市於震災後不只重建土地,更打造含防災設施、共餐中心與再生能源的永續社區。福井縣鯖江市則透過老舊工業區重劃,引入設計產業與觀光工廠,促成青年返鄉創業與產業再造。
施志昌指出,這些案例讓我們看見,土地整理只是表面,導入創生模式才是本質。台中市也應以此為鑑,重新定位市地重劃與公設檢討的角色。
施志昌進一步向都發局提出三項具體建議,要求市府回應並訂定實施時程:試辦「創生型農業聚落重劃區」,於大安或外埔導入青年農創、農產加工、社區共生等功能,打造創生實驗區。啟動「創生導向公設通盤檢討計畫」:系統性盤點低效公設用地,轉型為文化、休閒、青創等空間,提升土地利用彈性。導入參與式規劃機制:借鏡鯖江市模式,邀集青農、文創者與社區組織共構未來發展藍圖。
都發局回應表示,市府110年公告實施《台中市國土計畫》,整合兩大系統,包括大安與外埔地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非都市土地的安埔鄉村區整體規劃,持續盤點地方潛力場域,如公有閒置土地、公墓空間等,規劃導入地方創生概念、農業六級化與文化觀光資源,促進農村產業活化與居住環境改善。
另針對甲安埔地區公共設施用地檢討部分,都發局指出,市府已推動「變更大甲、大甲(日南地區)、大安、外埔都市計畫及鐵砧山風景特定區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案,目前大安都市計畫區與鐵砧山風景區已完成檢討並公告實施;大甲、大甲(日南)與外埔都市計畫區的專案通盤檢討案,正於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簡報階段,尚待審定。
都發局也補充,目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仍在研議鄉村地區相關法令及配套制度,考量國土計畫進入6年過渡期,現階段鄉村規劃將作為非都市土地開發管理的指引,市府也將配合中央法規持續推動相關作業,穩健推進鄉村治理與永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