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交通違規記點記次新制宣導與懶人包

【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一名高齡91歲的阿公,平常靠著務農當作養生保健運動,今年初他的右腳開始痠痛,原本想靠藥物治療,沒想到情況沒改善,上個月甚至要靠輔助器才能行走,後來到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治療,該院副院長、骨科主治醫師王芳英發現他膝蓋關節退化,合併內翻變形,經過手術後隔天就能下床,兩天後能爬樓梯,阿公下個月剛好要過生日,他說,要活就要動,能自己走路,真好!
 
醫師王芳英表示,該患者在手術前行走路自如,後來右邊膝蓋才痛到無法走路,最後要靠輔助器,經過檢查,發現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屬於第四期,軟骨已經磨穿、硬骨也變形,合併內翻變形15度,跨科醫師評估患者身體況狀良好,決定進行換上人工關節,同時做內側韌帶的放鬆手術,手術時間大約2個小時,術後矯正後腳已變直,隔天能下床行走,兩天後能爬樓梯。
 
王芳英指出,90歲以上的患者手術個案較少,但該患者術前能正常生活,一切生活能自我打理,每天能走路、散步,家屬蒐集資料,詢問過曾做過同樣手術的患者後,再經過家庭會議,放心地讓長輩開刀。他舉例,如果患者失能、臥床、無法自理,就不建議手術。
 
王芳英說,台灣微創人工膝關節發展,至今己超過10年,他從事人工膝關節手術30年,成功案例超過一萬例,3年前發表改良式微創人工關節手術,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行走,迅速恢復日常生活,省去家人照顧與繁雜的復健過程。近年來科技發展,人工關節使用電腦導航定位、客製化,不少廠商也推出機械手臂,但是機械手臂對關節及韌帶的平衡,在靜態與動態上還是有其極限。
 
王芳英進一步說明,目前做膝蓋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大多以70歲到80歲最多,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90歲以上的患者會慢慢的增加,強調醫院進行全人化照顧,高齡患者在手術前進行跨科團隊評估與術後的照顧,只要患者身體狀況平穩,經過內科醫師團隊評估,便能開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年紀不會是考量因素。
 
患者透露,自己平常跟太太住在一起,每天都要下田、鋤草、養雞,務農一輩子現在依舊習慣活動工作,也當作是運動,更是養生之道,他開玩笑地說,不能每天吃三餐,只剩下吃的功能,今年初腳開始酸,吃藥也沒用,後來痛到不能走,自己才想開刀,強調「我太太跟著我做事、下田,如果我沒有幫她,她會很累,我會捨不得,所以我一定要好。」

分享

小彈珠涼西丸 移民署邀新住民DIY嘉義特色臺式點心

台中市外埔區義虎堂虎爺祖廟舉辦諸神開光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