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今年七夕,大陸廈門朝宗宮跟往年一樣為少年舉辦閩南人生禮俗「七娘媽生做十六歲」,今年共有44名少年參加活動,其中5位金門少年,8位印尼籍少年。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介紹,朝宗宮活化非遺專案「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希望做成文旅品牌,讓兩岸乃至華人華僑的青少年能夠在活動中認識並結下友誼,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心懷感恩、立志成才,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代代傳承。
典禮一開始,行禮如儀之後,行成年禮者排隊陸續穿過成年門,走過平安橋,鑽過「七娘媽亭」,就是所謂「鑽桌腳,轉大人」,來表達感恩之情。
朝宗宮精心準備的幾個陣頭都各具意義,比如,舞龍緊跟在「狀元」佇列,乃冀望「人中龍」之意;歌仔戲《成功頌》,一來弘揚鄭成功的愛國情操,二來表達對這些青少年的祝福,諸事成功之意。
金門「打花草」助陣朝宗宮「做十六歲」
在踩街的隊伍中有一個陣頭格外醒目,他們是來自金門的「打花草」陣。「打花草」是流行於古泉州府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引用了鄭元和上京赴考的故事進行演繹。由南音做伴奏,因為獨特的動作,又稱為「拍胸舞」或「打七響」。
金門媽祖宮廟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耀芸表示,往年,我們都組團前來祝賀並見證兩岸青少年的成年禮,疫情阻斷了幾年,我們是非常的期待。今年,期待已久的盛會又將開始,特意帶上金門的傳統表演節目,前來助興。也祝福兩岸的少年郎健康成長。
金門也有「七娘媽生做十六歲」習俗,金門縣長陳福海很關心朝宗宮這次活動的舉辦,專程接見祝賀團團長楊耀芸,委託其致贈賀禮,祝福兩岸的青少年。
來自金門的程子豪穿上禮服,開心的表示,在金門也有很多類似的民俗活動,自己也曾親自參與其中,這是第一次在除了金門以外體驗到一模一樣的民俗活動。
印聯會搭橋,印尼青少年體驗閩南文化
今年的活動中,經廈門印聯會引薦,有8位印尼籍青少年參加活動,他們有專程從印尼趕來出席活動、有歸僑三代、有在廈留學生。來自印尼北蘇門答臘島棉蘭市,現在在華大讀華文教育專業的蘇俐頻祖上泉州,在印尼時就聽長輩說起泉州府有這個人生禮俗,但沒有見過這個習俗的儀式。
蘇俐頻表示,很榮幸能夠參加這個活動,感到又好奇又興奮,親身體驗了所有儀式,也瞭解到了所包含的意義,這就是閩南文化的魅力。
廈門市印尼歸僑聯誼會會長陳小鷺表示,朝宗宮堅持傳承民族優良傳統,發揮民間組織力量,弘揚民俗文化,,促進兩岸中華情交流,樹立親緣根與孝的思想。孩子們經過今天的儀式,切身感受到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期許冀望,收穫良多。
未來的信,發行明信片
今年的活動中,朝宗宮與中國郵政合作,發行明信片。讓同學們自己給自己寫一封信,投給未來的自己。朝宗宮工作人員告知,「我們暫定五年投,郵局在五年以後的今天會把同學們的信發出去,希望孩子們在五年後能收到一份自己給自己的特殊禮物。」
一張小小的明信片包含著諸多元素,畫面上,以接官亭石牌坊為背景,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歷史底蘊;牌坊前,一著狀元服的少年雙膝跪地,向自己父母奉茶,場景催人淚下,展現了中華孝道文化;遠處的雙子塔隱約可見,顯現出了美麗廈門,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