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峯毅/雲林報導】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家庭可能都曾發現家中長輩近年來動作變慢、提不動東西,甚至連走去市場都覺得吃力。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營養師郭師妙指出,這些現象未必是單純的自然老化,而很可能是「肌少症」在悄悄找上門,一種容易被忽視,卻可能引發跌倒、失能、臥床的隱性威脅。

肌少症並非無藥可解,重點在於及早發現與正確介入。郭營養師提醒,65歲以上的長輩,其實需要比一般成人更多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應攝取至少1.2公克以上,卻有不少長輩因擔心膽固醇或牙口不好,反而不敢吃肉,導致營養赤字、肌肉持續流失。她指出,蛋白質就像儲蓄的本金,若每天都「提領」卻不補存,肌肉當然越來越少。
預防肌少症,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建議每一餐應包含優質蛋白質來源,如豆腐、雞蛋、魚類或瘦肉,並搭配適度的阻力運動,如彈力帶、緩步蹲、走路等。對許多長輩而言,一碗稀飯配醬菜是習慣,但這樣的早餐蛋白質幾乎為零。建議可加入蛋花、豆漿或乳製品,提升營養密度,也讓肌肉有充足的「原料」修復與合成。
郭師妙呼籲,肌少症不只是肌肉問題,更影響行動力與生活品質。「從一餐一飯做起,就能讓長輩老得慢一點,活得健康多一點。」只要長輩吃得對、動得穩,就有機會逆轉衰退,重拾自在生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