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獻元台中報導】近年來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對於農作物生長的土壤品質,是大家關心的地方,國民黨台中市議員吳瓊華9日市議會定期大會警消環衛業務質詢表示,關注到環保局針對農地污染的重視以及監測農地污染源頭的對策,其中推動科技運用在污染防治工作,環保局是不是也有相關的科技運用作為?
市議員吳瓊華指出,農地污染事件發生與污染來源、渠道水系及底泥重金屬累積等傳輸途徑息息相關,農地污染最主要來源是灌溉水源,縱使事業源排放水質重金屬濃度符合放流水標準,但經年累積也可能造成受體土壤受到污染,所以環保局利用智慧科學工具「縮時膠囊」,檢測重金屬濃度追溯污染源頭,佈設於污染熱區源頭周邊水系、灌溉渠道與農地土壤是什麼原理?
環保局長陳宏益答詢表示,利用水質中重金屬離子與縮時膠囊離子交換特性,回收篩測估算重金屬進入灌溉渠道的可能位置與累積效應,限縮污染途徑並加以防範,配合總量管制概念,避免農地重金屬污染再發生。
吳瓊華觀察到這幾年特別篩選出過去農地列管面積較大,糧食種植主力的行政區作為優先預防監測對象,包括烏日區、大甲區、后里區。掌握高污染風險區域位置,並搭配水質檢測、智慧科技監測及科技工具(縮時膠囊)進行污染溯源,杜絕污染進入農地土壤,確保民眾食用作物安全。
陳宏益說,為了掌握各個可能造成污染的面向,環保局針對可能污染源、傳輸途徑以及受體農地,予以分別監控。
近三年,農地定期監測共執行61筆;與農業單位共同辦理之農地同步採樣作業共執行191筆檢測結果皆低於管制標準。114年度科技運用,農地土壤XRF篩測(313組)、灌溉水質單點抽測(47組)、灌溉水質連續監測(10站月)與縮時膠囊調查(100組)並且不定期更換位置,以確保民眾食用作物安全。
吳瓊華提出期待環保局運用科技儀器超前部署,取代過去被動污染稽查,主動預防污染農地,守護民眾食用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