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榮昌大甲報導】台中市幼兒社區棒球運動近年蓬勃發展,從U6到U8年齡層,許多社區家長與熱心教練自主成立球隊遍地開花,成為台中運動文化的新亮點。然而,民進黨台中市議員施志昌29日在市議會教育文化業務質詢中指出,市府對基層球隊的政策支援、場地分配與資源引導明顯不足,導致地區之間資源差距日益擴大,影響運動公平與城市整體運動素養發展。
市議員施志昌強調,運動不該只是大人週末的休閒活動,更應從孩子生活中自然扎根,讓運動成為培養習慣與自信的基礎。但目前,即使部分學校設有球隊,也未必每個孩子都有參與機會,有些想打球的孩子,所在學校根本沒有相關資源,人才因而被埋沒。
施志昌以西屯區東海河馬U8幼兒棒球隊為例指出,該隊有中華職棒傳奇球星張泰山擔任技術顧問,並能借用東海大學標準棒球場訓練,條件優渥,隊伍發展穩健。
但反觀海線、山城等地區,如外埔,雖擁有國際壘球場等設施,卻無相對應的幼兒球隊。部分地區即使有球隊,也因場地、器材缺乏,只能在柏油地、無遮蔽空間練習,或被迫跨區租借場地,交通與經費負擔沉重,讓不少家長感到心力交瘁。
「市府若任由這種發展兩極化持續下去,只會讓明星隊更強、基層隊更弱,將嚴重傷害城市整體運動文化。」施志昌語重心長指出。
施志昌指出,目前台中市運動局推動的運動政策,仍以路跑、單項競賽、大型賽事為主,在幼兒與兒童階段的社區球隊建置、教練培育與家長支持政策上幾乎付之闕如。
他認為,推動基層運動不該僅是場次、人次的數字堆疊,更該是塑造「從小參與、長大堅持」的運動文化習慣。「社區幼兒球隊就是最好的開始,不能只是靠民間單打獨鬥,市府應主動引導、整合資源。」施志昌表示。
針對目前困境,施志昌提出以下四大建議:設立「社區幼兒球隊發展專案補助計畫」、建立「共享場地資訊平台」與「小型球場建置計畫」、引導資源平衡與球隊互助機制、建立「社區教練認證與培訓制度」。
施志昌最後強調,台中市不缺熱情的家長與教練,也不缺想打球的孩子,真正缺的是一套看見基層、支持基層的公共政策。他呼籲運動局積極回應,並在下一年度預算中納入對基層幼兒球隊的實質支持,讓「打球不是特權,是孩子的權利」這句話,真正成為台中運動城市的行動準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