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峯毅/雲林報導】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與雲林縣政府、野鳥學會及多個友善農業團體共同合作的「2025土豆鳥大集合」活動,於1月19日隆重舉辦。本次活動不僅吸引超過200位志工參與,也在雲林地區小辮鴴調查數據上再創新高,成功記錄到13,829隻小辮鴴,展現公、私協力推動保育工作的成果。
「2025年土豆鳥大集合」活動,吸引200位志工參與。
(圖/雲林縣野鳥學會提供)
小辮鴴,又名「土豆鳥」,是冬季在台灣棲息的重要候鳥,主要活動於水田、旱田及海岸濕地等環境,尤其喜愛雲林地區的花生田。牠們以翻耕期間的蚯蚓及昆蟲為食,為農田生態帶來動人的自然景象。2024年,雲林地區小辮鴴數量首次突破1萬隻,而今年更創下13,829隻的紀錄,鞏固其為全台最大族群的地位。
(圖/雲林縣野鳥學會提供)
透過官民協力與地方參與,讓「土豆鳥」的故事得以代代傳遞,為台灣的生態保育寫下更多感動篇章。
(圖/記者蘇峯毅攝)
南投分署李政賢分署長指出,因農業耕作模式改變及化學農藥使用等因素,全球小辮鴴族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2016年將其保護等級提升至「接近受脅」(NT),顯示保育行動的急迫性。
(圖/記者蘇峯毅攝)
雲林縣小農友善耕作產業文化協會及諸羅樹蛙合作社等單位積極參與此次活動。
(圖/記者蘇峯毅攝)
本次活動除持續進行45個樣區的小辮鴴數據調查外,也邀請民眾成為一日公民科學家,參與實地觀察與記錄,深入了解鳥類生態與保育意義。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中文表示,活動至今已持續17年,公民參與人數屢創新高,今年志工人數突破200人,範圍也延伸至花蓮等地,顯示大眾對保育工作的關注日益提升。
(圖/記者蘇峯毅攝)
小辮鴴全球族群因農業活動變化面臨威脅,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將其保育等級提升至「接近受脅」。(圖/記者蘇峯毅攝)
活動現場,林業保育署藉機推廣生態友善農業,展出由雲林小農生產的有機農產品,如杭菊、57號地瓜及薑黃粉等,強調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耕作方式,對環境友善,對健康無害。此外,黃金蝙蝠生態館及諸羅樹蛙合作社亦攜手推廣在地特有種與保育教育,讓參與者認識更多物種的保護價值。
展示友善農業產品如地瓜、杭菊及薑黃粉等,呼籲以無農藥與化肥的方式種植,兼顧生態與土地永續利用。(圖/記者蘇峯毅攝)
黃金蝙蝠生態館舉辦展覽與小辮鴴周邊商品促銷,吸引大量民眾參與。
(圖/記者蘇峯毅攝)
(圖/記者蘇峯毅攝)
小辮鴴是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在台灣度冬的重要候鳥,偏好棲息於水田、休耕地及海岸濕地。
(圖/雲林縣野鳥學會提供)
本次活動,不僅深化民眾對野生動物與友善農業的認識,也展示了公、私協力在推動保育行動中的關鍵作用。期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更多人能以行動支持「土豆鳥」的保育,讓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永續傳承。
(圖/雲林縣野鳥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