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35歲陳姓新手爸爸日前抱著剛出生孩子上樓換尿布,結果才走到二樓就感到胸悶、心絞痛,休息後狀況雖好轉,但妻子仍催促就醫,一開始心電圖顯示正常,但醫師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後發現波形現異常,進一步檢查後建議安排心導管支架手術,順利打通阻塞80%的「左後迴旋支」血管,讓他放心享受親子時光。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永譁指出,心臟表面有多條動脈血管(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血液與養分,一旦血管發生狹窄或堵塞,血液與養分就不易通過,連帶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甚至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心臟衰竭甚至猝死,也就是所謂的「冠心病」。

朱永譁指出,根據統計,發生心絞痛最常見有四個常見時間點(4E):分別是運動(Exercise)、吃飯(Eating)、情緒波動(Emotion)以及天氣變化(Exposure to cold weather),而原本應該這屬於50歲以上中高年齡族群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個人作息以及抽菸等因素,導致出現心絞痛的年齡層有降低趨勢。

以陳姓患者為例,雖然年紀很輕,但菸齡卻長達10多年,且體重高達90公斤,本身也有三高問題,原本就屬於心血管狹窄高風險族群,雖然一開始心電圖是正常,但運動心電圖卻出現異常波段,才會出現「心臟缺氧」前兆,於是安排心導管檢查,確認為左後迴旋支阻塞達80%,於是溝通後決定置放支架,術後大幅改善阻塞情形,也讓他感嘆:「還以為看不到孩子長大了」!

朱永譁提醒,心絞痛的典型症狀包括胸部緊縮感或疼痛,有如被重物壓迫一般,經常也會伴隨著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靜止狀態下會有所緩解,但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也可能變得更頻繁和持久,必須由醫師綜合病史和症狀評估後安排檢查判定,例如心電圖(ECG)、運動心電圖、心臟灌注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血管是否有阻塞。

不過朱永譁強調,並非有心絞痛症狀都必須安排手術,若血管阻塞小於70%時,會建議先以藥物治療為主,除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者患者本身體況難以改變,才會建議安排做心導管檢查,後續再評估執行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或放置心血管支架,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朱永譁最後呼籲,民眾平時應該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多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每週5-7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改善血壓控制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次持續運動時間應超過60分鐘,但血壓控制不良患者(收縮壓>160 mmHg)則不建議進行高強度運動,同時務必戒除抽菸及過度飲酒,以及維持情緒穩定,降低生活壓力,必要時不妨安排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潛在問題。

分享

台灣百年林業縮影 竹東林業故事特展再現林場黃金歲月時光

中市公車營運陷兩難 民進黨台中市議員施志昌:公車系統恐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