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傳媒
記者 賴麗娟報導(照片摘自網路)
澎湖漁民顏志倫日前在海上作業時,無意間捕撈到十分罕見的活化石螺貝類龍宮翁戎螺,又被稱做龍宮貝,市價上看百萬元。
遺憾的是,這顆龍宮貝在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暫養幾日後,昨天還是宣告死亡,讓顏姓漁民直說好可惜。
這一顆外殼呈圓錐形,有紅黃色帶火焰色彩的螺貝,就是十分罕見,被稱為活化石的龍宮貝。
顏志倫日前在外海作業時,無意間所捕獲,他看龍宮貝非常罕見,於是趕緊用碎冰讓牠保持低溫,一路讓牠活著回到澎湖。
龍宮貝生活於深海,能適應的溫度遠比一般海水低。
顏志倫最後將龍宮貝暫時交由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飼養,等待有緣人上門價購。
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人員試著用低溫海水機來保持低水溫,天天觀察龍宮貝生命跡象,但幾天下來,龍宮貝一動也不動,養殖槽水質甚至開始變混濁,判斷龍宮貝已經死亡,只好請顏姓漁民來領回。
研究員助理王敏儒說,會導致水質變混濁,就是龍宮貝已經死亡,開始有組織液流出導致。
經過幾天密切觀察,最終還是無法存活,顏姓漁民也直說:「好可惜」
他打算留下外殼,自己收藏或出售都可以。
澎湖海洋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謝恆毅說,龍宮貝確實很罕見,但也因為罕見,掌握不到牠的生活使和族群分布,恐怕還難以列為保育類物種。
龍宮貝也並非經濟品種,最好的作法是,提供給農委會所屬的水族館進行展示。
至於去炒作牠價格很高,讓漁民趨之若鶩地想補捉牠,他並不贊同這樣的觀念和作法。
這一顆罕見的龍宮貝,殼徑達到20公分,高度有15公分,外殼無損傷缺角。
活體的話最高上看百萬,就算只有外殼,也有40萬的行情。
現在龍宮貝死了,價格硬生生從百萬對砍,剩下一半不到,也難怪顏姓漁民一臉不捨直說可惜。
龍宮貝,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貝類,學名為龍宮翁戎螺,是翁戎螺類中最大的一型。
早於5億7千萬年前,龍宮貝就已存在地球上,比恐龍還要早出現。
圓錐形的龍宮貝,殼口有一條罅裂,貝殼上有美麗的黃紅色火焰斑紋,造型宏偉,殼的直徑最長可達23公分,正宛如一座華麗的宮殿。
18至19世紀,第一枚被發現的龍宮貝收藏在荷蘭鹿特丹博物館;1936年前後,在日本及菲律賓又找到兩枚龍宮貝,卻不幸在二次大戰時炸毀了。
1969年台博館獲得一顆活體龍宮貝,光是一天的展覽就吸引了3萬人次前去欣賞,可惜那顆龍宮貝沒幾天就死了。
由於漁撈技術的進步,目前全球被撈獲的龍宮貝已超過400枚,然因龍宮貝名氣太大,供不應求,目前仍然保持極高的售價。
2005年5月,台灣宜蘭南方澳漁民在300公尺深的海域中,捕獲一枚直徑18公分的龍宮貝,經張議顯的「寶貝館」養育後,產下上萬顆金黃色半透明的卵,是史上第一次在水族箱產卵的龍宮貝!
台灣漁船捕獲的龍宮貝,除了第一枚在東沙群島,後來的龍宮貝全都在宜蘭龜山島附近海域發現。
活體龍宮貝取得不易,他拜託特定漁船不論捕撈到龍宮貝與否,起網時,每拉起10公尺,就須休息一小時減壓,以免龍宮貝活體受不了壓力急速改變而猝死。
以此推算,放在海面下120公尺深的魚網,至少耗費12個小時才能完成起網,龍宮貝活體的捕獲,全靠漁人們無比的耐心與犧牲。
西元1968年,我國漁船豐寧號,在東沙島撈獲全球第4枚龍宮貝,震驚國際。
這顆貝殼,後來以美金一萬元、可以買下當時台北忠孝東路一棟透天厝的高價,轉售給了日本鳥羽水族館,創下當年貝殼收藏的世界紀錄。
也由於龍宮貝在台灣附近海域發現,引發了國內研究蒐集貝殼的狂潮。
報社資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