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記者陳朝枝∕南投報導〕歷經10多年期待,仁愛鄉發祥村梅村部落往力行鋼便橋順利完工開放,揮別流籠渡溪及繞路不便歲月,梅村部落族人興高采烈歡喜迎通車。 
   縣長許淑華27日由原民局長史強陪同,前往仁愛鄉發祥村出席梅村部落往力行鋼便橋改善工程通車典禮,縣議員林庭秝、鄉民代表會主席洪文全、副主席陳秀惠及多位代表、村長、當地居民到場觀禮。剪綵儀式後,在梅村部落族人簇擁下,緩步走過嶄新鋼便橋,迎向部落新未來。 
   許縣長說,仁愛鄉力行和發祥是充滿原住民文化的特色部落,也是原鄉農產重要的產區,早期偏鄉基礎建設不足,交通不便,梅村部落原有便橋在歷年風災豪雨摧殘下,毀損相當嚴重,車輛無法通行,對外交通必須仰賴921震災後搭建的流籠或繞遠路到力行部落,族人殷盼有一座方便的橋樑跨越瑞岩溪,讓回家的路更安全。 
   許縣長也表示,多年來雖縣府、公所屢向原民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中央部會爭取預算建設,但常因將動輒數千萬經費投入偏鄉造橋鋪路不具效益等因素而被忽略,但偏鄉民眾生活及通行安全、農產運輸不容忽視;去年卡努颱風重創仁愛鄉,鄉親開始思考倡議興建梅村部落往力行鋼便橋,縣府採納公所建議,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則,挹注經費由公所執行鋼便橋興建工程,總經費達800萬元,工期約7個多月就完工通車,未來鄉親不用繞遠路,不管生活交通或農產運輸都更方便安全。偏鄉交通建設讓鄉親有安全回家的路是政府的責任,縣府對偏鄉各項建設會持續投入,其中梅村部落往力行鋼便橋只是一個開頭,未來會與公所合作,努力向原民會爭取特色道路建設經費,讓部落交通更臻安全完善,使偏鄉能更安全宜居。 
   江子信鄉長及林庭秝議員同聲感謝許縣長聽見鄉親心聲,投入800萬經費興建鋼便橋,ㄧ圓梅村部落多年期待,為落後30年的梅村部落注入發展新動能。這座橋樑穩定地跨越湍急的溪流,連接著兩岸,成為當地交通網絡的重要一環,對於發祥村梅村部落和力行村的居民來說,這座橋不僅是一條重要的交通線,更是一條通向未來發展的道路。隨著新橋的啟用,經濟和產業發展也將邁上新台階。期待未來兩部落能有跳躍式的進步成長,同時也提升族人生活通行,消防救災農產運輸及醫療等的方便性。 
發祥村長全芊蕙及鄰長吳春文也代表村民表達感謝之意,並反映鋼便橋通往部落道路約200公尺路段濕滑危險,常造成意外,盼能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提高通行安全,許縣長當場允諾補助改善。 
   原民局表示,仁愛鄉地處台灣中央山脈,擁有壯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梅村部落以其獨特的原住民文化和自然資源著稱,力行村則因其美麗的山水景色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吸引了眾多遊客。然而,103年因受梅雨及7月麥德姆颱風等因素,造成瑞岩溪溪水暴漲,導致原橋墩侵襲沖毀、橋面傾斜,兩端交通中斷須繞遠道而行,嚴重影響兩端部落居民農產作業、通行甚鉅,又112年度卡努颱風及杜蘇芮颱風帶來的極端天氣,導致瑞岩溪河水暴漲,上游大量土沙沖積至下游,造成河床嚴重淤積,並沖毀既有涵管便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安全隱患。為改善兩端部落交通,縣府於去年3月啟動鋼便橋搶通工作,許縣長現勘後,指示挹注經費下鄉執行,由仁愛鄉公所負責工程發包。
   該橋不僅連接了發祥村和力行村,還大幅縮短了兩地之間的行車時間,提升了地方交通便利性;災害期間亦作為聯外替代道路,避免衍生孤島效應,並能促進當地經濟和產業之發展。該新建鋼便橋工程於2024年5月完工,並在6月中旬正式對外開放通行。新橋橫跨瑞岩溪,採貨櫃工法施作,由3個貨櫃支撐,全長30公尺,寬3公尺,專為小型車輛設計,對當地居民的交通狀況有顯著改善效益。   
 
 

分享

許縣長仁愛鄉會勘 簽核1,800多萬元地方陳情改善工程

首訪基隆交流 新竹市青委跨域互動 提升青年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