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慶端陽
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交通違規記點記次新制宣導與懶人包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青年科學家、「造心師」徐博翎是台灣台南人。 30年前,她的父母帶著先進的馬達製造技術往返兩岸。「大陸是我實現理想的沃土。」15日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徐博翎講述了自己「登陸」的圓夢之旅。

「父親的事業正好遇上改革開放的好時機,生意蒸蒸日上,他非常慶幸當時自己回到大陸創業。」徐博翎說,從小父親就告訴她,21世紀一定是中國人的天下,一個中國人要成大事,必當逐鹿中原。「父親也一直告訴我,將來一定要回到大陸發展。」

上學時,利用暑假時間,徐博翎在父親上海的工廠幫忙,從事做電路板、焊接電子元件、畫機械設計圖、寫程式碼等工作,「這也為我後來在大陸從事科技板塊的創業埋下了種子」。

30年後,徐博翎作為台商新生代,帶著海外學成的尖端技術,毫不猶豫地「登陸」發展。

在英國劍橋大學和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徐博翎一直從事人工心臟和人工器官的研究。2013年,她受邀成為蘇州大學的特聘教授。2017年,蘇州大學啟動產學研支持計畫。徐博翎創立心擎醫療(蘇州)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從人工心臟開始,打造多器官的維生平台。

「我是科技工作者,為醫生打造跟死神搏鬥的武器,拯救生命是我畢生追求的夢想。」徐博翎所在的團隊已經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款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並於今年4月獲準上市,填補了大陸臨床的空白。

在徐博翎看來,大陸對於高端醫療器材發展的支持,良好的營商環境,加上繁榮的市場,是她一路走來的機會。徐博翎表示,大陸提供給台胞的政策和福利充滿溫度,令她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開創事業,有勇氣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回蘇州,你什麼時候去上班?」來廈門之前,徐博翎回了一趟台灣,兩歲半女兒的問話讓她發現,一家三代人已經從父親口中「到大陸發展」變成了「回家上班」。

論壇大會上,徐博翎表示,希望更多台灣青年把握時代的機遇,積極參與兩岸融合發展。在大陸創業,未來可期。

出生於台灣高雄,祖籍地在閩南地區,李姿瑩從小浸潤在閩南文化裡,對閩南文化十分熱愛。閩南師範大學台灣青年教師李姿瑩分享了她的兩岸故事。

李姿瑩與漳州結緣,也與閩南文化有關。2013年,還是研究生的李姿瑩參加了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這是她研究閩南文化以來,第一次踏上閩南這塊土地。

短短幾天,李姿瑩欣喜發現,漳州與台灣有非常相似的風土人情,給她一種回家的感覺,非常的親切。李姿瑩說,「那一周的活動,除了讓我對閩南從一種模糊的概念開始有了真切的新感受外,還結識了很多好朋友。」

李姿瑩提及的好朋友,其中一位便是她的丈夫徐雁飛。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期間,漳州詔安小夥徐雁飛擔任研習營活動的導遊,與李姿瑩就此相識,之後相知、相愛。

2018年9月,從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後,李姿瑩追隨著愛情的腳步,入職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民間文學、閩南民俗等課程。隔年,她與徐雁飛組成了兩岸婚姻家庭。

在閩南師範大學,李姿瑩還給學生上戲曲研習課。在這次論壇大會上,她在發言中表達了對歌仔戲的熱愛。她說,歌仔戲根在大陸,起於台灣,流傳於兩岸。

「我雖然不是歌仔戲出身,但我很愛看戲。」出於這份熱愛,李姿瑩開始劇本創作、研究和學習演出,並把這份熱愛帶給學生,希望把這麼有趣和美好的文化傳承下去。

2021年,李姿瑩創作的歌仔戲《開漳聖王傳奇》在漳州市漳浦縣上演。由閩南師範大學戲曲協會學生主演的這齣閩南語歌仔戲,為兩岸共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添了不少青春與傳承氣息。

「我的學生們很有趣,因為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很多根本不會講閩南語,所以他們的閩南語會有泉州腔、廈門腔、漳州腔等。」李姿瑩說,不管是什麼腔,都是同一種母語、同一種文化。 身為教師,看到學生們充滿成就感的眼神,覺得這就是閩南文化新的傳承。

來漳州近六年,李姿瑩已視這裡為第二個家。李姿瑩說,漳州的古城老街、閩南美食,熟悉的鄉音,親切的街坊鄰居,還有最愛的家人,這一切都讓我深深愛上這個第二故鄉。

在李姿瑩看來,閩南文化在兩岸共生共榮,承載著兩岸民間藝術文化的精華,見證著兩岸人民不可分割的內在連結。

李姿瑩表示,將長期致力於閩南文化的研究,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搭建文化的橋樑、心靈的橋,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分享

「白、彎、 矮、肥」新竹寶山綠竹筍好吃有密碼

元丰特派拜訪國會客委會,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