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交通違規記點記次新制宣導與懶人包

【記者林獻元山西晉中報導】2023年「台商台青走晉來」暨「兩岸媒體山西行」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30日下午來到山西省平遙縣,走進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遙古城參訪,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據曾居住當地20多年的導遊介紹,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載,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西元前827-728年),西周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駐軍於此而築西、北兩面,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
 
古城池略呈方形,偏東15°,東西北三面俱直,南牆依河水蜿蜒而築,城門建有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素有「龜城」之稱,其建築佈局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以險制塞」的戰略思想和「龜前戲水」、「山水朝陽」的建築意趣。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
 
平遙古城走的格局設計別具匠心,南邊是柳根河,南城牆沿河蜿蜒而築。設計者將南城門置於城牆東南,北門甕城西北角設計為鈍角,並呈捲曲狀,使神龜的四肢彎曲呈爬行狀。望著近在眼前的柳根河,神龜頭朝東搖、尾向西擺,形態活靈活現。
 
為了不讓神龜溜走,帶走當地的如意風水,古人在下東門外修建關城,把神龜因掙脫拉直的一隻腳(下東門)死死套住,又用繩索繫在城東12華里的麓台塔上。平遙古城的東西四座甕城裡外門皆呈90度,唯下東門是直線,借此象徵神龜向前爬行。4大街、8小街,72條小巷,猶如龜背紋圖,構成城內四通八達、井然有序的通行網路,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城東有城隍廟,城西有平遙縣署,城左立文廟、城右立武廟,東道觀西佛寺,對稱布局;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現存的平遙城牆是明洪武三年(1370)在舊城垣基礎上內置夯土、外砌青磚,擴建為今日規模。明清兩代有記載的共有26次較大修葺。城牆軸線周長6142.63米,牆高10米左右,牆基底寬9至12米,頂寬3至6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磚石,牆頂外側建有2米高的擋馬牆,內側有0.6米高的女兒牆,外牆每隔40至100米築有馬面一個,上有敵樓,敵樓深寬各3米,高近7米,計有敵樓72座(另有兩座建在太和門甕城頂部南北兩側),垛口3000個,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和三千弟子。
 
城牆建有甕城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門分別建在甕城內,裏外各一,親翰門、迎薰門甕城內還分別建有關帝廟和戲臺,甕城頂部原都有重簷歇山頂式城樓一座(迎薰門、鳳儀門、拱極門城樓已複建),四周角臺各建有角樓一座,南牆東側牆體之上建有魁星樓(已修繕)和文昌閣各一座,親翰門南側牆體上築有點將臺一座,原建有高真廟一座;城牆外部四周掘有護城壕,沿壕原植槐柳,六道城門原有吊橋,晝放夜起。
 
平遙城牆從日本軍隊入侵平遙起始遭人為破壞,先後有六座城樓被毀,72座敵樓殘存有三,全城大半數馬面裏外貫通,築成射擊孔洞。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從文物的角度予以保護,1979年國家開始對平遙城牆實行全面保護,逐段維修,至1993年,搶險工程基本完畢(上西門甕城除外),牆體基本恢復原貌。
 
1997至1999年恢復西(北)城樓、角樓。2002至2006年對南門城樓進行綜合整治。2004年-2005年針對南城牆牆體局部坍塌進行搶險維修。2004至2008年對南門甕城及下沉式廣場進行維修整治。在此期間,除了日常維護而外,還對存在險情的馬面及散水進行搶險維修。
 
1965年5月24日,平遙城牆被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平遙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城牆為其重要組成部分。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分享

兩岸媒體山西行採訪團 走進「中華中醫藥活化石」的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

祁縣紅海玻璃文化藝術園 將傳統的手工製作與 玻璃文化、藝術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