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處_青年就業服務
交通違規記點記次新制宣導與懶人包

【本報綜合報導】由不同區域的信眾共同朝拜的同一個神靈形成的信仰範圍,學者稱之為信仰圈。林公信仰圈的形成,遵循著由近及遠、隨信眾流動而擴散的規律。從杉洋向周邊傳開,沿著古代驛道、江河流域、平原住區不斷擴大範圍,最早形成林公文化單元是的瑪坑、鹹村、霍童、九都、八都,福安溪潭、穆陽等地。之後周寧全境很快鋪開,進而隨著周寧人外出謀生創業而將林公信仰帶往各地。
 
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周寧縣浦源鎮上洋村的張氏村民,在清中期前往閩北的建甌縣玉山村從事伐木燒炭,為在精神上抵禦虎患,就在落腳的村落簡易搭建個草屋供奉林公。由於木炭的銷路較好,這幾個外來客在此娶親生子,成了當地的村民,他們對林公的虔誠感招了原住民,林公逐漸成為該村的主神。
 
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這批來自上洋村的伐木工人牽頭,在該村興建了林公宮廟。這樣的例子琮不少,所以林公的信仰逐步走出閩東進入閩北、福州、閩南、浙南等地,甚至隨著周寧人的足跡進一步傳播到國內眾多的省份。
 
在古代交通落後的條件下,當信眾離林公祖殿足夠遠時,就十分考驗信眾的腳力和虔誠之心。有的村莊離杉洋村十分遙遠,如福鼎市要穿過霞浦、福安市才能到達周寧縣,再進人瑪坑鄉杉洋村,在1967年之前周寧還未修建公路,步行需要一兩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到達。這就給遠方信眾到祖殿請香迎神帶來了明顯的困難。
 
當然也有退而求其次的辦法。為了每年都能夠迎請到林公香火,他們會選擇在鄰近的林公宮廟轉接香火到本村供奉,有如舉辦世界運動會的火炬傳遞。迎請古田縣的陳聖母香火也是如此,舊時寧德縣(現蕉城區)和周寧縣的信眾捐資在霍童鎮和鹹村鎮交界處建一座供奉陳聖母的宮廟,先行將古田臨水宮的香火請到該廟,周邊的信眾再從該宮廟將香火迎請到本村,所以這座宮廟便稱為「轉水宮」。
 
同樣,許多遠離杉洋的村莊也是通過「轉水宮」這種方式迎請林公香火的。受到這種方式的啟發,在財力等條件達到時,各村各境在自己村落中興建林公宮廟,就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信仰表達了。

分享

蔡壁如表示總統藍白合有譜就像高鐵直達車要啟動了

「請林公」:充滿競賽激情 信眾奮勇爭先